根据12月8日发表在《临床和实验胃肠病学》上的一个病例系列,通常用于诊断前列腺癌的PET扫描在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方面可能有应用价值。
据研究的主要作者-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Mohamed Saleh Ismail及其同事称,在这项研究中,使用F-18 DCFPyL放射性示踪剂的PET/CT成像——一种被批准用于诊断疑似前列腺癌复发的PET示踪剂——有效地揭示了活动性IBD患者的炎症肠黏膜炎症区域。
该组织写道:“准确、无创地检测和监测IBD患者胃肠道炎症的能力将有助于治疗管理决策,从而产生广泛的临床影响。”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缓解和复发为特征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研究人员写道,目前还没有一种检测方法可以准确检测这些患者的无症状炎症。
然而,他们补充道,最近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正常胃肠道中的表达最低,但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炎症内镜活检中高度特异性上调。
因此,为了测试PSMA-PET是否对IBD患者有效,该小组对3名活动性疾病患者(两名克罗恩病患者和一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了F-18 DCFPyL(品名Pylarify,Lantheus Medical Imaging生产)PET/CT成像。
根据研究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在内镜、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炎症区域观察到胃肠道F-18 DCFPyL摄取异常,肠段部分重叠区域摄取增加,表明炎症活跃。
例如,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例中,一名66岁的男子因突发症状到急诊科就诊,包括每天排便超过30次的出血性腹泻、尿急和腹痛,因此被安排住院接受治疗。
报告称,患者在距离肛门边缘20厘米处接受了柔性乙状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整个黏膜有自发性出血和溃疡。
作者写道,随后的PET/CT检查显示,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中F-18 DCFPyL摄取异常增加,其分布与内窥镜检查结果一致。
F-18 DCFPyL PET/CT显示降结肠(红色箭头所示)、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摄取异常增加,与内窥镜检查结果相对应。图A为降结肠冠状面的F-18 DCFPyL PET/CT摄取。图B为轴位CT图像,箭头显示降结肠活动性炎症。图C为轴位PET成像,箭头显示降结肠的活动性炎症。图D为轴位F-18 DCFPyL PET/CT融合成像,箭头显示降结肠的活动性炎症。图片由<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Gastroenterology>提供。
作者指出,最终,对已知IBD患者的活动性黏膜炎症进行准确和非侵入性诊断是一项临床挑战,因为没有单一的非侵入性金标准测试、生物标志物或显像剂来可靠地诊断发作期间的炎症黏膜或监测治疗开始后的疾病活动。
该小组总结道:“这项研究表明,PSMA靶向的F-18 DCFPyL PET可以有效检测IBD患者的炎症粘膜区域,这表明它作为一种无创成像剂可以评估位置、范围和疾病活动。”